“科技馆之城”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走进运河上的船——体验式学习大运河科普研学课程(运河船制作)
大运河科普知识
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古老、完整的运河,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,人们对于大运河的认知度逐渐下降,博物馆通过船模型体验活动来增强对大运河的了解和认同,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文化遗产。
学习了解大运河漕运船的整体结构,传承大运河水上文明,体验到手工制作的乐趣,培养学生动手能力;以木为材料,通过拼插、粘完成运河船模型。
关于漕运
何为漕运:漕运在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,以及配套的管理系统。比如,漕运用的船,叫做漕船。漕运载运的粮、米,叫做漕粮、漕米。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,叫做漕军、漕丁和漕夫。
漕运产生的原因:漕船是在封建地主经济和中央集权制的前提下产生的。自从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,实行了全国统一征收赋税,并强迫农民交纳田赋,运至京师或军事要塞,以满足庞大的官俸和军饷的需要,这样的长途运输以船载较为经济,于是,漕船就产生了。
漕运船的发展:明代以前的漕船种类是非常繁杂的,不论是内河漕船,还是扬帆于海的漕船,只要底平舱浅吃水不深,能多装快运的船只,都可作为漕船运粮。
到了明代,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又发展到一个新水平,同时积累了历代漕运的经验,漕船由繁杂达到了统一的类型,明代的浅舱船俱造于清江,年产五百艘,规格一致。
教学目标
知识与技能:学习了解大运河漕运船只作用和文化历史;
过程与方法:学习了解运河漕运船的种类和不同用途,完成相关手工的制作;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讲好大运河故事,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古运河风貌,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、彰显文化自信、塑造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。
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
北京市通州区唐大庄路康体佳园东侧约240米
咨询电话:010-61537326。